Skip to main content

One post tagged with "KubeVela"

View All Tags

· 阅读需要 1 分钟
刘俊余

大家好,我是刘俊余(GitHub: iyear),目前就读于软件工程专业大二。在这篇博客中,我将分享我作为 Linux Foundation Mentoship 学员的一些经历:从申请项目到成为社区的一份子。

我在 2023 年春季通过 LFX Mentoship 被选为 CNCF 基金会下 KubeVela 项目的学员,在该项目中,我负责从零开发基于 Golang 的 CUE 代码及文档生成器,为 KubeVela 的未来扩展性铺垫基础设施部分。

什么是 LFX Mentorship?

LFX Mentorship

LFX Mentorship 是一个远程的学习项目,它为开源贡献者提供 12 周的学习机会,由特定的导师(他们通常是项目的主要维护者),帮助学员为社区和项目做出贡献。

许多开源组织或基金会都会通过 LFX Mentorship 为旗下项目发布项目并招募学员进行开发和贡献。我主要关注并工作在云原生领域,在今年二月份关注到 CNCF 在 LFX 上开始了 2023 年春季项目,我开始尝试申请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什么是 KubeVela?

KubeVela

KubeVela 是一个开箱即用的现代化应用交付与管理平台,它使得应用在面向混合云环境中的交付更简单、快捷。

KubeVela 诞生自 2019 年年底阿里云联合微软共同推出的 Open Application Model(简称 OAM )模型基于 Kubernetes 的实现,在不断演进和迭代中融合了大量来自开源社区(尤其是微软、字节跳动、第四范式、腾讯和满帮集团的社区参与者们)的反馈与贡献,最终在 2020 年 KubeCon 北美峰会上以“KubeVela”的名字正式与开源社区见面。

KubeVela 项目发展迅速,其发展里程如下: KubeVela 发展历程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3月,KubeVela 晋升为 CNCF 孵化项目,进一步证明了 KubeVela 在生产环境中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项目详情

项目名称: Support auto generation of CUE schema and docs from Go struct

项目描述: In KubeVela's provider system, we can use our defined Go functions in CUE schema. The Go providers usually have a parameter and return. Fields in Go providers are the same as fields in CUE schema, so it is possible and important to support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CUE schemas and documents from Go structs.

项目要求: Auto-generators of CUE schemas and docs from Go structs, the capabilities should be wrapped in vela cli command.

项目导师: Fog DongDa Yin

项目链接: https://mentorship.lfx.linuxfoundation.org/project/85f61cae-02d7-4931-8d87-d3da3128060e

申请及开发过程

在初步浏览项目列表时,KubeVela 就成为了我的候选项之一。在初步探索云原生领域之前我了解过 KubeVela 项目并尝试理解其理念和工作方式,但由于水平有限也便浅尝辄止。而这次如果能通过一个小的切入点最终熟悉 KubeVela 便是最好的贡献路径。同时元编程和代码生成是 Golang 的重要手段,我也想将此项目作为一次实践的机会。

项目涉及到 KubeVela 的核心部分:CUE。这是我第一时间需要去了解的部分,通过 KubeVela 官方文档CUE Issues 我认识到 CUE 是一个为配置而生的语言,在可编程、自动化、Golang 集成度方面都有着其他语言不可比拟的优势,另一方面 KubeVela 在演进的过程中也不断为 CUE 提供实践案例和使用反馈。

在联系导师后,我的目标是先完成一个 DEMO 作为演示。整个项目的核心部分在于 Golang AST 和 CUE AST 的互转,我首先在 CUE 源代码中找到了一部分可以借鉴的代码,读通读懂后提取了核心部分并进行了修改和适配,实现了 DEMO 的结构体转换。 DEMO

通过 DEMO 的编写,我对整体项目的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知。CUE 作为面向用户和平台开发者的顶层语言,通过 Golang 作为中间媒介与云平台连接、控制,必然会出现大量的 CUE 与 Golang 的交互和转换。在许多场景中,CUE 需要与 Golang 代码保持维护一致性,否则将出现中间转换的错误。

这一过程耗时耗力且只在运行时出现问题,严重时可能会影响生产环境稳定性。这一项目即旨在解决该问题,使 Golang 代码作为单一事实来源,通过静态生成方式保持整体配置的一致性。

项目描述的 Issue 中,导师以 provider 为例提供了生成预期。结合项目产出后一切都明朗了起来:

我将 CUE Generator 分为三层,最底层负责基础且核心的 AST 转换;中间层负责读取具体的 Golang 代码,例如 provider、policy,将 Golang 代码中的信息提取并写入 CUE 文件中;最上层即将生成能力以 CLI 形式暴露给用户和开发者,能够快捷地生成 CUE 和文档。在未来支持更多不同格式的 CUE 时,可以方便地复用底层转换能力。

在和导师进行了进一步沟通后,我对结构体 Tag 和注释做了进一步支持,并将一些想法总结为提案。在一系列的迭代和沟通后,项目已经初步成型,同时也非常荣幸地被成为 LFX Mentorship 的学员。

中选结果

经过初期的交流和 DEMO 编写,正式开发的过程整体也比较顺畅,大多数沟通主要在用户体验和细节设计上。第一个 PR 由于没有拆分,收到了许多有价值的 review,经过了 50 个评论才最终合并。由于初期代码来自 DEMO 写的较为随意,最后一段时间也重点重构了部分代码,使代码更加清晰健壮。

自二月第一个 PR 到五月结项的第十五个 PR,项目基本完结且代码全部并入主分支。同时也通过了两次导师评估,即将从 LFX Mentorship 的第一个项目毕业👏 终期评估通过

项目产出

近三个月的开发,项目主要产出了三个能力和两个 CLI 用户接口,所有代码测试覆盖率均达到 90% 以上。

项目核心能力处于 references/cuegen 目录下,实现了从 Go AST 转换到 CUE AST 的基础能力,并配以 README 文档供开发者了解具体转换规则。中间层的代码放置于 references/cuegen/generators 目录下,目前已经实现了针对 provider 格式的生成器。文档生成部分位于 references/docgen/provider.go ,复用了 docgen 的能力为 CUE 自动生成文档。

项目增加了两个 CLI 子命令,分别为 vela def gen-cuevela def gen-doc。前者将 Golang 代码生成为对应格式的 CUE 文件,即将中间层能力暴露为 CLI 接口,后者将 CUE 生成为对应的文档。

由于 vela def gen-cue 单次只支持一个文件,通过编写 Shell 脚本为其实现了遍历目录批量生成的功能:#6009

kubevela/pkg/providers/kube 的代码片段为例,进行改造与验证。

先将 kube.go 转换为 kube.cue

$ vela def gen-cue \
-t provider \
--types *k8s.io/apimachinery/pkg/apis/meta/v1/unstructured.Unstructured=ellipsis \
--types *k8s.io/apimachinery/pkg/apis/meta/v1/unstructured.UnstructuredList=ellipsis \
kube.go > kube.cue

再将 kube.cue 转换为 kube.md

$ vela def gen-doc -t provider kube.cue > kube.md

最终效果如下:

最终生成效果

未来展望

虽然本次 LFX Mentorship 的期望产出已经全部实现,但这只是 cuegen 的第一步,其衍生工作对 KubeVela 的未来发展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基于 cuegen 我们可以对当前依赖手工维护的 policy 规则进行自动生成化改造;对 kubevela/pkg 中已有的 providers 进行迁移和验证;对用户自定义 provider 的脚手架生成工具等等都需要依赖于 cuegen 的转换能力。这也是我未来在社区工作的重点方向。

除了 cuegen 生态的相关工作,我也将深入 KubeVela 的其他方面,比如对 OAM 生产实践和用户社群的熟悉深入、阅读 Workflow 组件源码探索新特性的可能性……我也发起了对 KubeVela Reviewer 的申请,尝试为项目代码质量控制做出一些贡献。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 LFX Mentorship 项目,在为期三个月的沟通和交流中,两位导师在细节和决策上都给予了我许多帮助和指导,结项前我们也通过线上 Meeting 完整演示了功能、讨论了未来社区的工作方向和规划。

开源是一个兴趣主导,自驱力推动的过程。开发者能在不同社区工作的经历中不断提高自己,与社区共同成长。开源就是对有兴趣的项目都应该勇于迈出第一步,去尝试读一读项目的源码。学生参与开源更多的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开源道路上的每一步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非常感谢能在 LFX Mentorship 与 KubeVela 社区相遇,期待未来对社区的进一步深入和贡献!

· 阅读需要 1 分钟
Fog Dong

ChatGPT is taking the tech industry by storm, thanks to its unparalleled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capabilities. As a powerful AI language model, it has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generate human-like responses, revolutionizing communication in various industries. From streamlining customer service chatbots to enabling seamless language translation tools, ChatGPT has already proved its mettle in creating innovative solutions that improve efficiency and user experience.

Now the question is, can we leverage ChatGPT to transform the way we deliver applications?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ChatGPT into DevOps workflows, we are witnessing the possible emergence of a new era of automation called PromptOps. This advancement in AIOps technology is revolutionizing the way businesses operate, allowing for faster and more efficient application delivery.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explore how to integrate ChatGPT into your DevOps workflow to deliver applications.

· 阅读需要 1 分钟
孙健波

KubeVela 1.7 版本已经正式发布一段时间,在此期间 KubeVela 正式晋级成为了 CNCF 的孵化项目,开启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而 KubeVela 1.7 本身也是一个转折点,由于 KubeVela 从一开始就专注于可扩展体系的设计,对于控制器核心功能的需求也开始逐步收敛,我们开始腾出手来更加专注于用户体验、易用性、以及性能。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挑选 1.7 版本中的工作负载接管、性能优化等亮点功能进行介绍。

接管你的工作负载

接管已有的工作负载一直是社区里呼声很高的需求,其场景也非常明确,即已经存在的工作负载可以自然的迁移到 OAM 标准化体系中,被 KubeVela 的应用交付控制面统一管理,复用 VelaUX 的 UI 控制台功能,包括社区的一系列运维特征、工作流步骤以及丰富的插件生态。在 1.7 版本中,我们正式发布了该功能,在了解具体怎么操作之前,让我们先对其运行模式有个基本了解。

“只读” 和 “接管” 两种模式

为了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KubeVela 提供了两种模式来满足你统一管理的需求,一种是只读模式,适用于内部已经有自建平台的系统,这些系统对于存量业务依旧具有主要的控制能力,而新的基于 KubeVela 的平台系统可以只读式的统一观测到这些应用。另一种是接管模式,适用于想直接做迁移的用户,可以把已有的工作负载自动的接管到 KubeVela 体系中,并且完全统一管理

· 阅读需要 1 分钟
CNCF

转载于 CNCF

CNCF TOC(Technical Oversight Committee,技术监督委员会)已经投票接受 KubeVela 作为 CNCF 的孵化项目。

KubeVela 是一个应用交付引擎,也是基于 Kubernetes 的扩展插件,它可以让你的应用交付在当今流行的混合、多云环境中变得更加简单、高效、可靠。KubeVela 可以通过基于工作流的应用交付模型来编排、部署和操作工作负载和云资源。KubeVela 的应用交付抽象由 OAM(Open Application Model,开放应用模型) 提供支持。

image.png

KubeVela 项目的前身是 oam-kubernetes-runtime 项目,它由来自八家不同组织的开发者一同在社区发起,包括阿里云、微软、Upbound 等。它于 2020 年 11 月发布正式对外开源,2021 年 4 月发布了 v1.0,2021 年 6 月加入 CNCF 成为沙箱项目。该项目目前的贡献者来自世界各地,有超过 260 多名贡献者,包括招商银行、滴滴、京东、极狐 GitLab、SHEIN 等。

· 阅读需要 1 分钟
董天欣

Serverless 应用引擎(SAE) 是一款底层基于 Kubernetes,实现了 Serverless 架构与微服务架构结合的云产品。作为一款不断迭代的云产品,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挑战。如何在蓬勃发展的云原生时代中解决这些挑战,并进行可靠快速的云架构升级?SAE 团队和 KubeVela 社区针对这些挑战开展了紧密合作,并给出了云原生下的开源可复制解决方案——KubeVela Workflow。

本文将详细介绍 SAE 使用 KubeVela Workflow 进行架构升级的解决方案,并对多个实践场景进行一一解读。

Serverless 时代下的挑战

Serverless 应用引擎(SAE)是面向业务应用架构、微服务架构的一站式应用托管平台,是一款底层基于 Kubernetes,实现了 Serverless 架构与微服务架构结合的云产品。

image.png

如上架构图,SAE 的用户可以将多种不同类型的业务应用托管在 SAE 之上。而在 SAE 底层,则会通过 JAVA 业务层处理相关的业务逻辑,以及与 Kubernetes 资源进行交互。在最底层,则依靠高可用,免运维,按需付费的弹性资源池。

在这个架构下,SAE 主要依托其 JAVA 业务层为用户提供功能。这样的架构在帮助用户一键式部署应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

· 阅读需要 1 分钟
乔中沛

背景

随着万物互联场景的逐渐普及,边缘设备的算力也不断增强,如何借助云计算的优势满足复杂多样化的边缘应用场景,让云原生技术延伸到端和边缘成为了新的技术挑战,“云边协同”正在逐渐成为新的技术焦点。本文将围绕 CNCF 的两大开源项目 KubeVela 和 OpenYurt,以一个实际的 Helm 应用交付的场景,为大家介绍云边协同的解决方案。

OpenYurt 专注于以无侵入的方式将 Kubernetes 扩展到边缘计算领域。OpenYurt 依托原生 Kubernetes 的容器编排、调度能力,将边缘算力纳入到 Kubernetes 基础设施中统一管理,提供了诸如边缘自治、高效运维通道、边缘单元化管理、边缘流量拓扑、安全容器、边缘 Serverless/FaaS、异构资源支持等能力。以 Kubernetes 原生的方式为云边协同构建了统一的基础设施。

KubeVela 孵化于 OAM 模型,专注于帮助企业构建统一的应用交付和管理能力,为业务开发者屏蔽底层基础设施复杂度,提供灵活的扩展能力,并提供开箱即用的微服务容器管理、云资源管理、版本化和灰度发布、扩缩容、可观测性、资源依赖编排和数据传递、多集群、CI 对接、GitOps 等特性。最大化的提升开发者自助式应用管理的研发效能,提升也满足平台长期演进的扩展性诉求。

· 阅读需要 1 分钟
Gokhan Karadas

This document aims to explain the integration of Kubevela and ArgoCD. We have two approaches to integrate this flow. This doc is trying to explain the pros and cons of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Before diving deep into details, we can describe Kubevela and ArgoCD.

KubeVela is a modern software delivery platform that makes deploying and operating applications across multi environments easier, faster, and more reliable.

KubeVela is infrastructure agnostic and application-centric. It allows you to build robust software and deliver them anywhere! Kubevela provides an Open Application Model (OAM) based abstraction approach to ship applications and any resource across multiple environments.

Open Application Model (OAM) is a set of standard yet higher-level abstractions for modeling cloud-native applications on top of today’s hybrid and multi-cloud environments. You can find more conceptual details here.

· 阅读需要 1 分钟
Da Yin

Since Open Application Model invented in 2020, KubeVela has experienced tens of version changes and evolves advanced features towards modern application delivery. Recently, KubeVela has proposed to become a CNCF incubation project and delivered several public talks in the community. As a memorandum, this article will look back into the starting points and give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 state of KubeVela in 2022.

What is KubeVela?

KubeVela is a modern software platform that makes delivering and operating applications across today's hybrid, multi-cloud environments easier, faster and more reliable. It has three main features:

  • Infrastructure agnotic: KubeVela is able to deploy your cloud-native application into various destinations, such as Kubernetes multi-clusters, cloud provider runtimes (like Alibaba Cloud, AWS or Azure) and edge devices.
  • Programmable: KubeVela has abstraction layers for modeling applications and delivery process. The abstraction layers allow users to use programmable ways to build higher level reusable modules for application delivery and integrate arbitrary third-party projects (like FluxCD, Crossplane, Istio, Prometheus) in the KubeVela system.
  • Application-centric: There are rich tools and eco-systems designed around the KubeVela applications, which add extra capabilities for deliverying and operating the applications, including CLI, UI, GitOps, Observability, etc.

KubeVela cares the whole lifecycle of the applications, including both the Day-1 Delivery and the Day-2 Operating stages. It is able to connect with a wide range of Continuous Integration tools, like Jenkins or GitLab CI, and help users deliver and operate applications across hybrid environments. Slide2.png

· 阅读需要 1 分钟
Daniel Higuero

Application Delivery on Kubernetes

The cloud-native landscape is formed by a fast-growing ecosystem of tools with the aim of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pplications in a cloud environment. Kubernetes has become the de facto standard to deploy enterprise workloads by improving development speed, and accommodating the needs of a dynamic environment.

Kubernetes offers a comprehensive set of entities that enables any potential application to be deployed into it, independent of its complexity. This however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ts adoption. Kubernetes is becoming as complex as it is powerful, and that translates into a steep learning curve for newcomers into the ecosystem. Thus, this has generated a new trend focused on providing developers with tools that improve their day-to-day activities without losing the underlying capabilities of the underlying system.

· 阅读需要 1 分钟
孙健波

今天,阿里云云原生应用平台总经理丁宇在云栖大会隆重发布了 KubeVela 的全新升级!本次升级是 KubeVela 从应用交付到应用管理不断量变形成的一次质变,同时也开创了业界基于可扩展模型构建交付和管理一体化应用平台的先河